公元692年,酷吏来俊臣开始对朝廷中的重要大臣进行大规模的逮捕,并指控他们策划谋反。在被捕的大臣中,有一位广为人知、深受尊敬的保皇派人物——狄仁杰。按照当时的规定,若大臣认罪,可以得到减免死刑的机会;若坚决否认,必将遭遇极刑。面对如此生死抉择,狄仁杰做出了选择,他当即表示:“大周革命,万物惟新,唐室旧臣,甘从诛戮,反是实!”通过这番表态,狄仁杰暂时保住了性命。后在狱中,他悄悄撕下布帛,写下了自己冤屈的状词,并通过巧妙的方式将其传送到武则天的耳中,由自己的儿子亲自交给她。
然而,来俊臣的审问并未如预期那样顺利进行。一些大臣,像狄仁杰一样,在生死边缘作出认罪选择,导致酷吏失去了继续使用酷刑的机会。而另一些大臣,如魏元忠,面对酷刑依然坚守信念,毫不认罪,甚至毫不畏惧死亡,直言“想杀就杀吧”。在这样的僵局下,来俊臣选择了伪造认罪书,强行加上狄仁杰、魏元忠等人的名字,称他们已认罪,愿意接受死刑。幸运的是,狄仁杰的冤屈最终通过他的儿子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。武则天听后询问狄仁杰为何认罪,狄仁杰坦言:“不认罪,早已死于酷刑。”他进一步揭露所谓的认罪书不过是伪造的。最后,狄仁杰和魏元忠等人终于得以脱困,虽然他们被贬为地方的低级官员,但至少保全了性命。令人惊讶的是,尽管许多大臣冤屈得不到平反,来俊臣依然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惩罚。
展开剩余72%酷吏的暴虐行径,成为了武则天统治下的一大标志。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并确保武周政权的合法性,武则天采取了极为不寻常的治国方式。她通过酷吏的严厉手段,压制李唐皇室以及朝廷中的权贵。而来俊臣则凭借自己极端的手段,迅速崭露头角,他几乎可以为所欲为,随意整治朝中的大臣,甚至公开诬陷他人,也丝毫不担心后果。
然而,武则天并非全然依赖酷吏。她意识到,这种以酷吏为主导的统治只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。一旦她的皇位真正稳固,她便会展现出贤明与仁爱的治国风范,逐步除去这些罪行累累的酷吏,从而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名声。她从一开始便对酷吏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。尽管这些酷吏能够毫无顾忌地压迫高官或政治对手,他们的影响力其实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,民间的影响相对较小。更重要的是,尽管酷吏们权力庞大,但他们并不真正参与朝政,实际上不过是执行武则天个人意志的工具。
来俊臣的嚣张气焰并没有因此而减弱。一次,他对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斛瑟罗的小妾产生兴趣,并因此恶意陷害斛瑟罗谋反。此举激怒了各地酋长,他们纷纷采取极端手段抗议,甚至割耳破面。这一事件令武则天颇感尴尬,毕竟她一向自诩为宽厚待番。然而,尽管如此,来俊臣依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。
进入697年后,来俊臣的行为愈发猖狂,他竟然捏造罪名,诬陷武则天的两个儿子李旦和李显联合禁卫军谋反,还将罪名扩大到武氏家族和太平公主身上。此举如同引爆了火药桶,引发了巨大的风波。李唐皇室和武则天的亲族首次联手行动,反击来俊臣,局势急剧逆转,最终来俊臣被捕入狱。
最初,武则天并没有立刻决定杀掉来俊臣,尽管他诬陷了她的亲族和子女。她知道,来俊臣已是一个深陷恶习的人,他一旦锁定目标,便会不择手段地陷害。然而,武则天也清楚,来俊臣曾是她手中的利器,许多她不愿亲自去做的事,都是他代为完成,所有的骂名都由他承担。尽管如此,在朝廷大臣纷纷要求处死来俊臣时,武则天最终决定让他死。
为了进一步脱离来俊臣的负面影响,武则天在公开场合说了一番话:“如此机心,朕未必过也。”这其实是在暗示,来俊臣心机过深,无法控制,因此做出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举动。通过这番言辞,武则天成功地将所有过错归咎于来俊臣,而自己则被塑造成一位英明的君主。
同年,刘思礼的谋反案件爆发,武则天通过她的亲信武懿宗进行严厉审查,迅速将案件扩展,波及了大量无辜的大臣,最终导致36个家族被满门抄斩。借此机会,武则天削弱了李唐皇室的支持势力以及朝中的反对派,彻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。随着局势的稳定,武则天开始逐步削弱酷吏们的权力,最终将他们一一铲除,以此平息民愤,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这些酷吏。而自己,则成为了名声最为光辉的君主。这个过程,堪称历史的讽刺。
发布于:天津市